(日)岸见一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1言情网www.31yq.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们说过阿德勒主张“我们能做任何事”在美国受到了批判。阿德勒解释,这句话不能按照字面意义来解释,而是要与孩子们的问题事例结合起来考虑。说这是为了帮孩子们解决问题时,为了让教育者和治疗者持有乐观主义信念而提出的观念。(霍夫曼《阿德勒的一生》)我倒是认为,阿德勒没必要做出这种解释替自己辩解。

阿德勒女儿亚历山德拉·阿德勒不擅长数学。有一次她没有参加考试就回了家。“你怎么了?这么简单、谁都会的问题,你不会真的以为自己做不到吧?你只要做,肯定能做出来。”听到父亲这一句,亚历山德拉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到了数学课第一的成绩。(霍夫曼、前述著作)

搬出才能、遗传学的人,只是想以此为借口,逃避人生课题而已。热衷于赌博的人,因为和钱有关,会很谨慎而严谨地计算。如果是赌马,他们会去掌握一切和参赛马匹相关的信息,从名字到每一匹马的性质、特征会倒背如流了如指掌。

医疗机关有了失误,家人在投诉医生时,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再难解的医疗知识都难不倒他们。手术之前,他们只会对医生说“拜托您了”,哪有这么大的热情去学习这些。然而当他们面临法庭审判时,就马上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就连律师,看到他们如此敬业的态度都不禁感叹,而且表示遗憾,说手术之前怎么就做不到这些呢。

上了年纪的人,慨叹说已经不能像年轻时候那样记东西了。那么,上了年纪后,他有没有付出和学生时代一样多的努力呢?并没有。如果不是遇到逼不得已的情况,比如学分不够就得留级这种情况,很多人就不会认真学习。稍微努力,如果进展不太顺利,就会立即放弃。

但是他们要是知道学习的乐趣,即使没有考试约束,不用他人强迫,也会主动去努力学习。如果还像学生时代那么花时间去努力的话,其实,大多数事情还是能够完成的。不过,学生时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人,没有什么必要的话,估计就不想再学了吧。

不管做什么事,就算真的与才能无关(而很多人都认为与才能有关),只要花上一定时间就能攻破,如果没有足够的动机,很多人还是不会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

学习不应该只是为自己而做的,它必须是为别人贡献而进行的。一个人只想通过学习考入名校、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或许这些词已经被淘汰无人再用——那么,一旦得知无望,就会立即放弃学习。

失败的勇气

阿德勒提到过几种失败。

相同失败重复很多次,这是个问题。但是,没有人从来都不失败。通过成功,我们什么都学不到。相反,通过失败,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失败使人成长。唯有失败才能学到东西,这句话丝毫不夸张。失败,不会挫伤勇气。重要的是,失败后该怎么做。

具体来说,因失败而失去、遭到破坏的东西,尽可能地恢复到原状,为了不再重复相同失败、思考今后该怎么做,这些都是必要的。如果,你伤害了别人,那就去向对方认罪,这也是负起失败责任的方式之一。失败后毫无作为,那么必定会犯下相同错误,也无法从失败中学到任何东西。

有时候,人们不愿意承认,而故意去掩盖失败的事实。其实失败这种事根本不可能掩盖得了。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企业领导们待事情败露后才会召开记者会向众人低头认罪,没有比这个更丑陋的了。

害怕失败的人、但凡有一丝可能性就想掩盖失败,他们对课题本身并不关心。他们只对与课题相关的人际关系抱有关心。一个人因害怕失败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因此而降低而放弃课题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他从始至终只考虑了自己。

失败的话,肯定能从中学到东西吗?不一定。因为有的人会以失败为理由,放弃继续做课题。

掩盖失败、被发现才低头认错的人,当然不可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这种人只考虑自己。重要的,不是介意失败时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而是为了挽回失败,再一次进行挑战。

不完整的勇气

这是指要有勇气承认失败的可能性。人一旦认为自己绝对不可以失败,那么,但凡有一丝失败的可能性都不会去面对课题。我们在前面看到过,怕做错而不做希腊语题的学生就是属于这一种。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历过多次失败,也遇到过成绩差的情况。然而,优秀的学生,不用经历太多辛苦也能轻松考入大学。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教的古希腊语不是一门简单的语言,那位学生可算是遇到了平生第一次难题,居然还有他“不知道”的语言。要知道秀才对这种情况往往都比较脆弱。

如果是运动,必须得和他者竞争。问题是有的人一旦得知自己赢不了,就马上放弃挑战。不管是什么人,不可能总会拿到好成绩。无法完成这个课题,只能从会做的开始做起。如果不开始,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勇气,阿德勒把它称为“不完整的勇气”。(Adler Speaks)

阿德勒把“一旦发现课题很难完成时,就想从这里逃走的生活方式”,用“是全部、还是零”来解释。(《儿童教育心理学》《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即使只完成了50,也比0要好得多。

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

关于这个勇气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普通,并不是指平凡。我们要相信,存在本身就是为他人做贡献。如果一定要做了什么才算是贡献的话,那什么都做不成的人就无法获得贡献感。身体尚为健康时,还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做贡献,然而,随着年老或尚为年轻却得了疾病时,就无法通过行动来做贡献。即使这种情况也要认为自己有价值,是的,要想做到这一点,确实需要勇气。

阿德勒举了一个问题少年的例子。少年犯下了很大的错误,以至于他父亲下决心将他送进看管所。谁知,他患上了骨关节结核,大概有一年只能卧床。之前,少年一直以为自己不招人待见,就连父母都不关心自己,在卧床期间,他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自己,心甘情愿地为自己付出。少年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原来自己是受很多人喜爱的。少年出院复学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和之前有天壤之别,变成了招人喜欢的少年。(《难教育的孩子们》)

现在的自己就挺好,人如果对自己没有这种基本信赖感的话,就会想变得特别优秀。一旦发现达不到,就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想变得特别坏特别差。不想变得特别优秀,也不想变得特别差,只需要拿出勇气做一个“普通”人,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

承认错误的勇气

自己犯了错,有时候是自己发现,有时候是靠别人指出才意识到。当然有的人不喜欢被人指出错误。

我写过我在某大学教过古希腊语时的故事。犯错的不仅是学生。即便是作为教师的我,明明是比学生多花几倍的时间仔细做准备、写了讲义,在说明语法或翻译时还是会犯错。有的老师会很反感,觉得老师出错会有失权威或面子。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纠结保住自己的威信和面子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老师比学生多学了很多年,知识比学生多是应该的。不犯错固然最好,要想达到这一点,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但是即使犯了错、并且在学生面前被指出,也不用因此而感到丢人。相反,学生要是有能力找出老师的错误,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才是。

信赖他者

不用多说,这一点实在是太理所应该了。所以,反而很少每天都去提及。人不信任他者的话,一刻都活不下去。司机不会故意出车祸、会保证乘客的安全;作为乘客如果没有这点信任的话,就不可能乘坐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了吧。的确,有时候也会发生大型事故,破坏这种信任关系,但毕竟这种事不是天天遇到。

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破坏信赖关系的大型事故不会一瞬间发生。人际关系,都是基于对他者的信赖基础上才成立的。孩子和大人吵架后就不回家了,或者学生上了无聊的课以后第二天就拒绝上学了,如果相互之间信任,那么这种糟糕情况即使发生了也只是暂时的。信赖一旦缺失了,只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会给其带来任何好处。

无法信赖时

信赖他人,究竟是指什么呢?如果所有事情都能明确告知,就不用纠结信任与否了。信赖是指,眼下正在发生或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中有未知的内容时,需要用主观去补充其未知部分的行为。只对直接的知识或有值得信赖的论据时才去相信的,不叫作“信赖”。

为了解释方便,我们用词汇来区别吧。通常所说的“信用”,前提就是因为不信任。不只是商业往来时。如果无望还款,银行就不会借贷。在人际关系中,比如,孩子说明天开始学习,今天却没有学时,不可能因为孩子食言了就和他断绝关系。

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有时我们无法给予信赖。那么,只要是现在发生的事实,就都能信任吗?实际上,大人并不是在看孩子的“现状”。孩子有一天突然没学,如果他平时是个努力学习的孩子,那么即使今天不学,大人也会认为是例外,偶尔休息也是必要的,也不会认为他从此就不学了。

然而,大人们对那些平时就给人不爱学习的印象的孩子,很有可能就认为他以后也不再学了。大人是无法相信他那句“明天一定学”。

大人不是在看“事实”,而是在给事实“下定义”。大人觉得这个孩子不可相信,那么不管他做什么都不会相信。大人会基于这种想法去看待孩子的行动,因此,孩子的任何言行举止、都只会加强不信任感,不会往信任的方向发挥作用。

不光是在不学习、犯错等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做出很多超出父母想象的事情。每遇到一个情况给它下什么样的定义,这是一种即兴行为。大人不是针对孩子的行动作出相信或不相信的判断。如果是信任,他们会找出可信任的证据;如果不信任,就会千方百计找出令人怀疑、不可信任的证据。

当信赖遭到背叛时

大人不信任孩子时,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直是根据通常的说法提到,因为发生了某些负面事件,所以大人才会对孩子抱有不信任感;然而,不信任感具有双重含义,是无法从因果角度去看待它的。

首先,孩子是故意做出事情来让大人不相信自己的。明确地讲,就是为了吸引大人的关注。孩子希望被大人认可,也想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等共同体的归属感。但是,当他做了建设性的行为却没有得到认可、也未能获得归属感时,就会想通过不良的言行举止来试图吸引大人的关注。

其次,也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抱有不信任感。孩子一开始是不会对大人抱有不信任感的。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不相信大人的话了。这是为什么?

一个是,大人的言行不一致。孩子在大人展开正论大肆说教时,会关注大人的行动。如果大人没有做到,他就会想大人要求自己做、但是他们自己其实也没有做到。

而且,孩子知道大人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那种。但是,大人的期待,只是对于孩子的课题的期待。大人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学或不学的结果只会落在孩子身上,最后的责任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孩子的课题。

那么,即使父母信任孩子,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期待而已。坐地铁、出租车的时候万一出事的话,这个结局只会降临在乘客身上,而孩子的信赖关系一旦发生了问题,结局也不会降临在大人身上。孩子可不希望连自己的课题都被大人左右、指手画脚。大人对孩子期待,那是大人的课题,大人的课题不可能由孩子来解决,知道这一点就好办了。然而大多数大人都误以为,插手孩子的课题就是自己的任务。

就这样,孩子一旦发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致或者大人想干涉自己的课题时,就不会直率地理解大人的话,总想去琢磨和揣摩大人背后的意图,就会变得不信任大人说的话了。

为什么需要信赖

对大人抱有不信任感的孩子,对整个世界都缺乏一种信赖感。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周围的人都是敌人,但凡有机会,他人就会把自己推入陷阱。这样的孩子,不会想到帮助别人、也因此而得不到任何贡献感,自然也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于是,也没有勇气去着手人生课题。

美国一所学校有一个问题班。已经先后有两位老师提出辞职。校长无奈之余,就给当年就职考试中落榜的女老师打电话,告诉她如果能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到学年末,那么第二年就会聘她为专任讲师。女教师欣然答应。

校长故意没有告诉她这个班的实情。一个月过后,校长去观摩这个班。他发现学生们仿佛变了样,努力学习。大吃一惊的校长下课后夸女教师能干,说“您辛苦了”。谁知,女教师说该感谢的应该是她,让她这样一个新人接了这么好的班。

“我没有资格被你感谢……”

“哦,您是指您故意瞒着我没说的那个小秘密吗?我上班第一天就已经发现了哦。一拉开抽屉,就发现了里面写着学生们IQ的纸条。老实说,当时压力真大。他们都这么聪明,要想带好他们,我可得加油啊。”

拉开抽屉,发现了女教师说的那张清单写着学生名字,旁边写着136、127、128等数字。校长看到这个大喊。

“这可不是什么IQ,是学生的柜子编号。”

对于这一点,心理治疗师比尔·奥汉隆(Bill O'Hanlon)说:

“不过此时为时已晚。新任班主任对学生们的看法已经成立,即他们都很优秀,而学生们为了不辜负她的期待,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改变想法和人生的十个法则》)

所谓信赖就是指,甚至没有什么可相信的根据时,也选择相信。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对于自己百分百完全信任的话,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背叛他呢。知道有人信赖自己,那么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他者的看法也会因此而改变。

构筑信赖

那么,怎样才能构筑信赖呢?孩子说“明天起好好学”,大人也还是不敢相信。因为,已经听孩子讲过很多次,每次都失望而归。因此,父母也不知道孩子是否真的会学习。即便如此,如果父母100%确信孩子会学,那么也无关乎信赖不信赖了。

孩子,或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靠自立去解决课题。很多时候,孩子的现状并非最佳。“保持原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现状出发。

EllesseFromm称,要看到一个人的真实状态,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世上再无其他人可以替代他,意识到这一点,便是对他的“尊敬”(respect,拉丁语的Respicio为原语)。(《占有还是生存》To Have or to Be)信赖始于这种意义上的尊敬。问题是大人们并没有把孩子们当成是等身大的存在。要么抱着过大的期待,要么做出过低的评价。孩子就是因为这些评价而勇气受挫、失去对自己的信赖。要想帮助孩子们有勇气面对课题,首先,我们大人要学会正视(现在)孩子的“现在型”,而不是“理想型”。

先信赖再交谈

上述内容中我们谈到了有关信赖、导致不信任形成的结构、为什么有必要构筑信赖关系、该如何构筑信赖关系等。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在平常生活中不要去揣摩他人心思。信赖,并不是说没必要开口交谈的状态才是最佳的。或许说出来会产生矛盾,但是,我们提倡不要因为信赖对方就闭嘴保持沉默。相反,要用语言来交谈,这应该成为人际关系的中心,这才是产生信赖关系之第一步。不按照字面含义来接受,非要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和心理,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看出对方的好的意图

如果能把他者视为伙伴,就会想为他者做贡献。相反,如果是敌人,定是不会想做贡献。要想不把他者视为敌人,就要在他者的言行举止中看到好的意图。

母亲很年轻就去世后,我和父亲一起生活,有一次,我花了很长时间做了咖喱饭,父亲只吃了一口就说“别再做了”。我对父亲这句“别再做了”,认定是“太难吃了,所以别再做了”的意思,对这个想法深信不疑。后来我才得知父亲的真正意图。当时,我还是学生。父亲其实是想这句话。“你还是学生,要专心学习才对。不要再为给我做饭花这么多心思。”

在父亲很短的一句话中看出更多含义时,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和父亲在同一个空间就感到压抑了。这一变化,是因为我决定要改善和父亲的关系,才引起的。之前,心不想改善和父亲的关系时,父亲所有的言行举止,我都是作为不拉近关系而所需的证据来接受的。

分开课题

需要把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开。大人想参与孩子的课题这件事情,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课题”这个词的含义,然后再分析不分开课题会产生的问题点。要想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只需考虑:某件事最终结局会降临在谁身上或某件事最终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或不学,是谁的课题?是父母的课题还是孩子的课题?这实在是太明确不过了。当然是孩子的课题。因为,不好好学,会陷入困难的是孩子,不学习的责任,需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大体上来讲,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均来自,某些人肆意参与他人课题所引起的。就像一个外人穿着鞋恣意踏进我家一样。我们在后面会谈及,和谁结婚,这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一旦父母反对,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穿鞋肆意踏入自己的课题,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提到过的信赖关系。可以明确划分课题,靠自立完成时,旁人应该信赖他可以自立完成课题,不用行动或语言去干涉他,这才是支持他自立的正确做法。

自己决定

有一次,一位学生和我搭话。说她有一段时间没上学。一问才知她休了一周。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再交谈几句后,她便透露了实情。在她没上学期间,也没有待在家里。因为她母亲认为学生应该上学,她只好每天都在家和学校中间地带闲逛耗时间。白天在公园、咖啡厅里度过,到了傍晚,若无其事地回家。就这样过了一周。

不去学校、没有上课,学业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是她没有上学的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功课被落下了多少,就要补多少。但是,上学与否由她本人决定就好,不是说父母认为她不能待在家里、她就得遵从父母。

我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她。不上学,那么这件事的结局就要落在孩子身上,这个责任也要由孩子来承担。决定上学与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孩子的“课题”。

“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小学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同学打来电话要我去找他玩。我问旁边的母亲:

“我可以去找他玩吗?”

母亲告诉我:

“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父母总是替孩子决定本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的事,试图通过这个方式控制孩子,还不忘加上一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对父母的干涉行为,孩子完全可以提出抗议、并提出拒绝。

但是,前面那个大学生,当父母对她说不可以待在家里时,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为什么?她之所以听从,是有“目的”的。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不上学导致的不良后果应该由自己来承担。问题是明明决定不上学了,可因为父母命他去,只好决定硬着头皮上学。这么做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当然,要是反抗父母的话,父母的反应会很大,甚至会发怒。但是,因为父母反对,就顺从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这是不对的。

孩子不和父母所喜欢的人结婚,父母自然会很情绪化,这是人之常情。孩子和谁结婚,这是他们自身的课题。父母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结婚,那是父母的课题,并不是孩子的。不管父母是发怒还是悲伤,都与孩子无关。

但如果此时孩子接受父母的反对意见了,往往都是因为孩子不想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将来万一如果有问题发生,那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责任推卸给父母。

听到这里,我的学生终于理解了她不用去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自己的课题必须由自己解决,有一天,她把头发染成了红色来找我。

我看到她满头的红发,吃惊地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我把头发染了。”我回答说:“嗯,这个看到你就知道了。我问的是,你母亲应该很生气吧。”

“是啊。我妈妈大怒,还说在家的时候让我用头巾遮住头发,实在是看不下去。”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霸世刀徒

霸世刀徒

我爱李贞宜
一柄屠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诡秘;魔种出世,引出武林高手往事。
军史 连载 5万字
海贼之极乐净土

海贼之极乐净土

希谷
某一夜,某一只任务结束的杀手,在十连跪的掉段赛游戏开局。当他不顾众队友的吐槽,点下卡特琳娜(英雄联盟不祥之刃)的确定按钮后...他带着卡特琳娜微虫洞的能力,穿越到..
军史 连载 70万字
天界手机

天界手机

水木天长
网购手机,其实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可是网购的手机竟然来自……天界,那就非同寻常了!什么?神仙也爱发红包,我抢!我抢!我抢抢枪!天界还发任务?历史朝代小轮回?神..
军史 完结 259万字